2021年的国产单机游戏令人惊艳。根据国游销量吧公布的2021年“国游销量年榜”数据,去年国产买断制游戏销售额达到27.9亿,同比增长335.9%。亮眼的成绩单也让不少游戏团队跃跃欲试,纷纷投身独立/单机游戏研发之列。
游戏商店页面优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戏在预约阶段上架Steam,但在产品没有充分打磨的情况下,商城页面优化很容易被各家厂商忽略,实际上这个环节有很多细节可以下功夫:
首先,视频/图片预览是玩家感知游戏的第一道窗口,如果财力允许,做一个PV甚至多个视频展现游戏魅力是上佳之选。
其次,在商店页面用简短精炼的文字讲清楚产品特点是独立游戏的“必修课”。你需要结合图片(最好是动图)三言两语地说明白核心玩法和游戏乐趣,这么做的好处是,它能帮助你精准地找到目标群体。以《沙石镇时光》为例,配合几张动图,商店页面很好地展现了“模拟经营”“世界探索”“恋爱养成”“好友联机”等游戏要素。
最后,官方玩家QQ群是必留的,玩家社群是独立游戏初期积累种子用户的基础阵地,也是厂商获取玩家反馈、不断优化游戏的绝佳途径。而在游戏后期的发酵传播中,这批早期核心用户还可能转化为“自来水”自发推广游戏,或是积极参与二次创作。

感受一下《主播女孩重度依赖》的公告更新评率
游戏标签
在Steam中,标签是能让产品得到曝光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Steam算法会根据玩家近期运行的游戏推荐游戏,另一方面Steam还会在玩家当前查看的游戏商店页面下方推送标签相似的产品。因此,想办法让自己的游戏标签与一些热门标签相近或一致,就能够让自家游戏得到更高的曝光率。
而标签除了RPG、FPS等大分类标签外,最好加上其他更加细化的描述词,方便玩家更清楚地了解游戏特点,帮助游戏精准定位,对潜在消费者也更具有吸引力。

如《人狼村之谜》除悬疑、心理外,还有心理恐怖标签
除此之外,有时候带调侃的标签也能为游戏带来出其不意的话题性,举个例子,最近让玩家受苦连连的魂游戏《艾尔登法环》,此前就被玩家们打上“恋爱模拟”和“休闲”等整活标签——这也延续了宫崎英高魂游戏一贯以来的传统,在黑暗且高难度的游戏风格衬托下,这类标签往往能成为游戏出圈的助推器。

开发者页面
2018年,Steam上线了一项“开发者页面”的测试功能,该功能默认情况下是关闭的,需要厂商手动设置开启,用户在点击厂商名称后,将进入开发者页面。游戏厂商能够在开发者页面布局其开发或发行的所有游戏,相当于展示产品的个人页面,用户在关注该厂商的主页后,可以通过邮件获取该厂商新产品的通知。

社区经营
简单来说,Steam的玩家社区起码承载了两大重要功能:一是能有效保持玩家与制作组的沟通,二是能有效维持产品热度。
借助玩家社区,团队可以第一时间与玩家面对面交流,由此保障游戏后续的优化和更新能够符合用户的喜好与需求。同时社区中心本身,也是用户非常依赖的交流、展示平台。在一款热门产品的社区页面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评测、感悟、交流、二次创作,这使得产品在发售多年后,仍可借助玩家的活跃保持热度。玩家会自主吆喝、为热爱的产品二次传播,吸引更多新用户的到来。如果说口碑是独立游戏的根基,那玩家社区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口碑的走向。

每一个热门产品,都少不了背后的社区运营
搜索关键词优化

用中文“艾尔登法环”可以检索出了一大票游戏
愿望单积累
Steam的愿望单功能对游戏中前期售卖十分重要,其数量一定程度上能衡量游戏前期发售的基础销量,一般而言,愿望单越多游戏上线时获得的关注就越多,所以前期愿望单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Steam鉴赏家
除了Steam官方首页Bannner,对用户来说Steam商城最醒目的推荐位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精选和推荐”,而此栏中鉴赏家又占到了相当大的权重。
事实上对一般玩家而言,除好友推荐外,在Steam这个拥有数万款游戏的平台上,鉴赏家可能是最直观最高效的传播方式之一。其精妙之处在于,玩家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合自己口味的鉴赏家,借由鉴赏家评测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游戏动态。而且玩家关注鉴赏家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倘若对鉴赏家推荐的游戏不中意,则大可另寻别家。

鉴赏家评测游戏列表也十分一目了然
目前,活跃在Steam上的鉴赏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由语言类区分,这类鉴赏家主要便于不同语种的玩家挑选产自本国的“国产游戏”、经过本地化的游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该国玩家喜好的游戏;另一类则分布于各个垂直品类之下,他们会定期对其专注的垂类游戏进行评测(包括各种新作及热门产品),兴趣喜好不尽相同的玩家则可以通过这类鉴赏家找到与其游戏倾向匹配的作品。

一些鉴赏家还会列出“必玩榜”
前期话题营销
在中国独立研发厂商和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游戏营销环节也随之被前置,许多厂商在研发阶段便围绕游戏创意展开话题营销,甚而借由社交媒体实现出圈。
虚拟主播、唱见配音
在独立游戏愈发注重出圈效应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研发将配音作为游戏宣发的重要一环,知名CV加盟也很容易成为撬动泛单机游戏玩家的支点。

当然,游戏品质同样重要
合适的KOL推广
游戏KOL已经是多数厂商宣传游戏的主流方式之一,适合的游戏KOL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KOL的体量和质量是参差不齐的,一般我们要从粉丝指标、互动指标、播放指标等维度去判断一名KOL的粉丝粘度和稳定性,数据好的KOL推广效果和转化率都不会太差。
而根据游戏的品类和调性,还要考虑KOL与游戏内容的契合度,是选择技术向KOL,还是趣味性高、造梗玩梗能力强的KOL,你的抉择会影响这波宣发最终转化出来的群体。
比如王老菊玩《Kenshi》,节目效果简直爆炸
Steam游戏节(新品节)
Steam每年定期举办数次的游戏节,也是一个提升产品曝光、收集用户反馈的好机会。
在为期7天的游戏节中,平台不但会向玩家开放数百款游戏的试玩,还将伴有大量的现场直播。这无疑是一次直观有效的产品展示,是引导玩家了解新品并将之放入愿望清单的好时机。同时,游戏会也为玩家与开发者开展对话沟通提供了平台。无论是从宣传还是意见收集的角度看,参加游戏节都是一个性价比颇高的预热手段。

游戏折扣
除了白嫖,打折应该就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活动了,但打折也并非随心所欲,首先需要考虑折扣力度,不同阶段的打折主要为了在游戏发售后拉取不同类型的用户。
通常,游戏的大部分销量都在集中在前几周,在售价合理的情况下,首发一般会选择原价或力度较低的折扣。当游戏上线一段时间后,对游戏感兴趣,但因价格问题没有首发入手的玩家就成为下一批目标用户,此时的打折力度一般在10%到40%的区间。直到后期热度过去,销量不见涨的情况,半价以上大幅度的打折则成为最后刺激销量的长期维护阶段。
不过这种阶梯式的打折方式需要较高的定价才好进行操作,国产独立游戏的定价大多不会太高,即使到后期阶段,40%左右的折扣就已经达到多数玩家的心理阈值了。一般对国产游戏来说,打折力度超50%就意味着游戏已基本进入产品销售生命周期的后半程,实际销售额并不会太高。

可以参考一下最近Gamera四周年特卖
合作性捆绑销售
应众多开发者的要求,Steam在去年推出了一项供游戏发布者使用的全新功能“合作性捆绑包”。该功能允许开发者或发行商和其它游戏的开发、发行团队一起创建Steam多游戏捆绑包。

此功能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让开发者们可以自由地开启“梦幻联动”,以价格优惠的捆绑包方式,去吸引到更多玩家,助推销量提升。
目前看来,合作性捆绑包对许多中小体量的团队而言还是很实用的,比如2020年发售的《侠道游歌》与《伊格利亚战记》就联合推出过史低捆绑销售游戏包。这两款游戏通过去年开学季给玩家带来一波新福利,得以在发售一年后再度收获了一波关注。
如何借助此功能去开展合作及推出特别企划,目前还有待开发者们继续挖掘。从题材、画风、玩法等维度出发,去寻找适合的合作对象与切入角度,让玩家以优惠的价格得到双倍的快乐,还是很具吸引力的,相信这一功能的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本地化
在游戏陀螺与发行商开展过的交流中,不止有一位从业人士曾经强调过“本地化”的重要性。如果一款国产独立游戏想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那么本地化的质量将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是写实或科幻题材的游戏,那么在本地化上或许还不会那么困难。但如果是涉及到武侠、修仙等涵盖东方特有概念的古装题材产品,其本地化难度就很让人头大了,这也是许多独立游戏直接忽略海外市场的一个原因。

而即便你决定要跨越这道门槛,让国外玩家理解中国游戏的内容也绝不是一件容易事。这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翻译团队,更需要到位的沟通及足够的打磨。

收集要素
成就、卡牌、点数商店里的各色物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添头”,在提升用户黏性上其实也有不小的作用。就拿成就系统来说,好的成就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引导玩家体验到游戏内的点点滴滴,甚至还能成为玩家持续游玩下去的主要动力。好游戏配上一套有乐趣的成就列表,乐趣往往会成倍提升。

至于卡牌这样的Steam平台特色收集系统,也能激起不少核心玩家的收集交换欲望,从而让玩家在游戏中投入更多时间。总体来说,这些“小计俩”或许不会让玩家为之付费,但已然购入游戏的用户,却很可能会因为这些收集内容而长期留存,并继续购买DLC等后续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