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垃圾堆”,游戏玩家的乐趣之源
游民星空 游戏资讯 2023-07-22 00:00:00 · 热度999

来源:游民星空

玩家奇怪的癖好,得从一堆“垃圾”说起

某日,聚窟洲,我们编辑部内部的车队的上分之路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因此选择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靠地图上边边角角上的零星道具勉强维持生计。

就在我们一边捡垃圾,一边做梦说要找个机会劝架来个一波肥的时候,队友的一句惊呼让我们又有了抓住未来的希望:

“卧槽?宝库钥匙。”

此时,我们都已经能看到金甲、噬魂斩、青鬼等一票好装备在向我们招手了。

然而我们刚打开宝库还没来得及舔装备,就被一群不知躲在哪里的老阴比一套大招带走了,在死亡视角中,我还看见有个该死的秃子换上了本该属于我们的金甲......

类似的情节,在我们车队上演过无数次,而每次翻车的原因都很简单——因为想探险,因为想舔宝物,因为它就在那里。

这些宝箱和洞窟就像是一盒老八的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德芙还是陈年的奥里给。

而支撑我们不停“开盒”的动力,就是探索发现的乐趣和面对未知的期待与惊喜。

如果溯源的话,很多人对于“探险”的认知,大概可以归功于那部1981年的老电影《夺宝奇兵》。它为后世打下了一套冒险故事的经典模板——主角来到一片古代文明的遗迹,击败一群心怀不轨的反派组织,克服重重险阻之后才能一窥失落宝藏的真容。

这套故事线如此王道,以至于几十年后的电子游戏领域,仍然沿用着这套模板。

《古墓丽影》新三部曲的主角劳拉就像一个女版的印第安纳·琼斯,不仅是因为她有一副能在峡谷、废墟间如履平地的矫健身手,更是由于在游戏中,玩家一直在自己探索、寻宝的路上,过程中,你将对未知充满期待——或许一座瀑布、一个暗门背后,就会开始一场新的冒险。

而游戏公司,自然也能精准拿捏这些虚拟探险家的心态,并且整出一个个好活儿。就比如雅达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起的《寻剑》寻宝活动。

此活动有着好几件价值连城的奖品,分别是:“真理护符”、“光之圣杯”、“生命之冠”、“魔法石”。它们中的前三个都是由黄金打造,并且镶嵌了各式宝石,而魔法石则是一大块白玉,放在一个同样镶满了宝石的金盒子里,每件价值25000美元。

而寻宝的规则是,玩家们要分贝揭开雅达利四款游戏中的谜题,找到其中潜藏的暗号,最早完成这场竞赛的便是赢家,最终赢家们还将进入总决赛,角逐出一位最终的获胜者,奖品是一把价值50000美元的“终极巫术之剑”。

可惜的是,这个野心勃勃的活动最终随着雅达利公司的崩溃而夭折了,只有“真理护符”和“光之圣杯”找到了各自的主人,有人说剩余奖品被当时的工作人员中饱私囊,也有人说它们被退回造币厂融掉了,还有人说那些没送出去的奖品根本就没有造出来......

最终,《寻剑》成为了一个玩家中的传说,或许它背后的种种疑团还会吸引后来者开始另一场对于真相的“寻宝”,而这些寻宝者最终的回报,不是真金白银,只是想探索未知。

几百年前,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抱着这种精神发现了新大陆,为他自己留下了一世英名,也为在背后支持他的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铺平了道路,由此探险精神成为了鼓舞整个欧洲的力量。

这些欧洲人也获得了他们勇于探险的回报——从美洲运来的宝石、黄金等各类源源不断的财富。

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探险史,过程中的传奇冒险,赋予了其天然的“浪漫”;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掠夺史,探险二字背面所印刻的“财富”,也让其在某些语境下意味着掠夺。

人类天才的大脑,让无数奇观瑰宝在世界上诞生,而贪婪的本性,又在不断破坏着它们。

15世纪上半叶,大航海时代开启,船上的欧洲人去探险、去开拓,世界版图逐渐被他们的各种“主义”所渗透。而哥伦布,这个时代的领军者,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但同时,他也是最著名的殖民者。

殖民过程中,哥伦布和部队从未收敛过自己的本性,枪炮和火药,抹杀着岛上的文明,“精英”白种人“开化”着岛上的原住民,赐予他们“奴隶”的称号。

“纳维达德殖民地”被认为是哥伦布新大陆殖民的开端,哥伦布尝试和岛上的印第安人和睦相处,并在走时留下了大炮与部队,让他们视作神明,不敢造次。而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下,驻守殖民地的部队很快就暴露本性,开始对原住民的粮食,女性的身子下手。

有人说,不忍其辱的印第安人开始反抗,把部队永远留在了岛上,有人说,当岛上没什么可供掠夺的资源后,部队启程前往下处岛屿,继续着自己的“大航海时代”。当然,从结果来说,都和“探险精神”没什么关系。

时间向后推移,19世纪初,一支德国考古团到访开罗,并发现了埃及女王纳芙蒂蒂的头像,而事情的走向,和探险主题文艺作品中不太一样,没有保护宝藏的责任,没有觊觎宝藏的恶人——因为这支考古团自己就是恶人。他们在赞叹埃及女王美艳的同时,偷偷将头像走私到了德国境内,至今仍在柏林新博物馆中展出。

之于国内,类似的事件同样不少。19世纪初期,美国探险家兰登·华尔纳带领团队前往龙门石窟,以“冒险”的名义,大肆破坏洞窟内的文物,将佛首切割运输国外,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代表北魏浮雕艺术集大成者《帝后礼佛图》。

今天,针对龙门石窟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而“探险家”们在洞窟内留下的痕迹,至今仍未被抹去。

兰登·华尔纳窃取的唐代佛像

毫无疑问,探险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一些贪婪的“探险家”,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而在掠夺者的贪婪,对文物、文明的痛心这层表象外,我们也能看到那独属于一段时代的悲哀。

英国作家奥雷尔·斯坦因在《西域探险记》中,记载了20世纪上半叶,自己以学者、考古学家的身份进入中国西域,寻找宝藏的故事,这过程中,他发现了大量中国古代遗址,在赞叹的同时,也将遗址中的许多文物,运往自己的国家。

马尔克·奥雷尔·斯坦因

这听起来可能又是个“探险家”掠夺文物的故事,但现实其实更复杂,也更讽刺一些。当时我国正处混乱时期,当局、大众对于文物价值的认知,远比不上军火和粮食,甚至很多文物,是在当时官方的帮助下,运往国外的。

对于此事我们不能怪罪任何人,只是时代衍生的悲哀,文物的背面,绝不仅是珍贵的原材料和昂贵的“价格”。每个文物,都是当时时代的碎片,是一段故事,帮助我们还原先祖们的曾经,将国家之伟大铭刻于心。

幸运的是,如今文物保护意识被越来越多人所知晓。大多数国家针对文物颁布了保护法案,追回历史被盗文物的消息,也不断在报道中传播,我国许多大学也加入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为这个行业输送着人才。

社会各界,也在进行着自己的行动。2019年初,巴黎圣母院意外失火,人类文明瑰宝一夜之间被毁,而此时《刺客信条:大革命》中几乎1:1还原的巴黎圣母院,为修复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无心之举”,结合《刺客信条》系列那近乎执念的对建筑的还原,此时被赋予了更多价值。

最近《永劫无间》与龙门石窟的合作同样如此,制作组对于龙门石窟的研究与还原,让龙门石窟元素在游戏中得以展现。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此举无疑能向更多年轻人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以及对龙门石窟文化、文物的保护意识。

曾经被“探险家”们玷污的龙门石窟,如今正在被一群真正的文化探险家所守护。

《永劫无间》和龙门石窟联动的迦南皮肤

而前两年大火的综艺《我在故宫修文物》,也用生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文物修复者们的工作,青铜器、陶瓷、宫廷钟表、漆器等文物被修复过程,代表了中国人在历史上的华丽足迹,随着该纪录片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中看到文物、喜欢文物、对于自己国家的文物产生了自豪感,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是莫大的帮助。

最后,探险精神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创造着,也毁灭着。探险家们因为信念的不同,被正邪所划分,之于前者,我们为之澎湃,之于后者,我们对其唾弃,而最终,当话题落到被“探险”伤害的文明上,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避免先祖的遭遇重蹈覆辙。

野蛮的“探险家”,无法磨灭历史的痕迹,因为守护历史的探险家,正在崛起。

游民星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