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evin
备受瞩目的2023年两会于3月13日闭幕,本届两会上依旧出现了不少关于游戏产业的提案。两会结束之前,有两条游戏相关内容被冲上热搜,可见作为当代第一大娱乐产业,游戏足够吸引普罗大众关注。
在游戏相关的议程中,核心议题仍是未成年人保护。多位代表和委员称赞2019年开始实行的防沉迷新规卓有成效,但也提出存在未成年人冒用父母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倒卖成年人游戏账号等监管漏洞,呼吁强制推行人脸识别验证等技术性强制措施。其中最受热议的建议来自全国人大代表李燕,提议全面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该议案曝光后火速在全网登上热搜。
与之相对的,早春召开的两会上也不乏一些回暖的风向。有不少代表能够全面审视制度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站在平衡的角度上对游戏的价值予以肯定,指出堵不如疏,应该出台法律法规,促进游戏产业健康发展,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游戏分级等探讨多年无果的话题也再被旧事重提。
本文收集、整理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提案、议案,希望对未来一年的政策风向管窥一斑。
01、建议停止向未成年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该议案来自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李燕认为,受巨大利益驱使,有些网络游戏公司违法行为层出不穷,试图规避实名认证。她建议国家全面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并将此条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她还呼吁加大对违法网络游戏运营商的监管、惩处力度,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退出。
但是李燕代表同时强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教育,甚至一些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亲子关系的缺位,影响孩子心智的发展和性格养成,从而向虚假的游戏世界寻求心理安慰,这才是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值得每一个家长和社会深思。
02、强制使用人脸识别 压实企业、学校和家长三方责任
该提案来自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席于欣伟。
于欣伟委员在议案中首先肯定了过去两年防沉迷新规的成效(还有多位代表持相似意见)。据2022年的《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未成年人的周游戏时间已经降到了3小时以下。
但于欣伟提出,目前监管政策存在四大漏洞:一是国家未强制网络游戏供应商实行人脸识别,导致孩子盗用成年人游戏账号;二是孩子借助学习等理由,哄骗家长刷脸绕过防沉迷系统;三是网络上存在大量租售游戏账号的灰色交易;四是防沉迷系统对不需要账号登录的单机游戏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于欣伟提议要压实企业、学校和家长三方责任,进一步细化、落实防沉迷措施。
企业层面,要强制企业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实名登录,对疑似未成年人,要提高人脸识别频率。这里补充一句:除于欣伟外,另有多名委员和代表提出相似观点。
学校层面,要加强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管理,严把校内上网安全防护关,同时要丰富校内文体活动,帮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学校应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了解防沉迷新规,并把防沉迷工作成效列入教师管理绩效和考核内容。
家长层面,要切实承担第一责任,结合“双减”政策,妥善安排孩子课后活动,并且要加强防沉迷知识学习,严控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和支付系统,限制孩子经济来源。
03、农村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更应引起关注
议案来自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赵院长称,她曾收到数千名家长的联名信,哭诉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对她触动很大,而农村的未成年人沉迷现象更值得关注和警惕。随着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当下我国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近乎处于失控状态”,导致很多孩子厌恶原生家庭、厌学甚至轻生。他们的主要娱乐手段就是手机,加上孩子自控力差,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很容易陷进去。
雪上加霜的是,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体育、艺术等素质教育资源更加匮乏,教师大多数为兼职,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相关内容开课条件,客观上使游戏更加“有机可乘”。
针对以上问题,赵皖平建议要“结合地方特点,挖掘地方资源”,继承传统,塑造育人环境。要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建设,鼓励乡镇党委干部、公安干部、地区党员等优秀人才兼职教师;家庭层面,要鼓励父母多与孩子电话沟通感情,开设“隔代教育监护人培训班”,提高家长知识水平。另外,应鼓励孩子去寄宿制学校就读,营造集体“大家庭”氛围,同时能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培养自尊自强的精神。
04、将电竞酒店等列为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
太原市三桥派出所副所长杨蓉和北京达达律师事务所高子程律师两位代表提出了类似建议。该建议其实不是针对游戏或电竞酒店的,而是包括剧本杀、密室逃脱、点播影院在内的所有“新兴业态领域”,而从产值和普及度来看,电竞酒店的影响力要比后三种小得多了,算是被波及。
两位代表认为,目前很多电竞酒店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成为网吧的替代品,甚或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烟酒。同时,此类设施往往还设有无监控隔音、可封闭门锁、可遮蔽门窗等,形成了高度私密化空间,有公共安全隐患且为违法犯罪提供了条件。
杨蓉认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八条对“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经营规范做出明确指示,而电竞酒店等新兴娱乐场所理应被纳入该条适用范围,如此“既能实现对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优先保护,又能帮促新兴业态产业依法繁荣发展”。
05、合理引导未成年人游戏时间,不应走极端
这是一条对游戏产业的利好消息,而且是来自一名教师代表——杭州技师学院杨金龙老师——的意见。
早在2020年,杨金龙代表就在两会上提出,使用面部识别技术建立防沉迷和防过度消费系统,并得到有关部门“相关政策正在制定中”的书面答复。本届两会,杨金龙老师又着重强调堵不如疏,“不宜走极端,完全不让孩子们打游戏也很难真正实现,而是要合理利用时间,玩游戏不能过度”。
杨金龙指出,除了娱乐,当下游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工具,完全禁止未成年人游戏就少了一种交往共同语言;同时家长也不可推卸责任,沉迷现象客观上与家庭教育、正确引导缺失有关。当然,另一层面,杨金龙承认有些游戏内容确实过度残酷血腥,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所以游戏开发和后期审核应严格把关。
06、扶植游戏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经济、文化和科技价值
一条任何从业者看了都会欣喜若狂的提案,来自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郭媛媛教授。
作为传媒、娱乐领域的学者,郭媛媛教授高度肯定游戏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并且,游戏业往往是尖端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大力推动了云计算、动作捕捉、AI等技术的普及。去年,世界各国政府均不断加码游戏产业扶植政策,我国游戏市场反倒首次出现衰退,亟需争夺游戏产业主导权,制定行业秩序。
郭媛媛认为,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该达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内容具有社会责任感、技术领先三大目标;具体到产品,应做到内容丰富、品质优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在具体方案上,郭媛媛提出三条意见:
首先,强化顶层设计,提出“游戏+”概念,探索游戏与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融合发展。
其次,制定游戏行业科研标准,鼓励研发先进技术,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并将游戏专业纳入“出版学科高质量研究计划”。
第三,抢占全球文化高地,鼓励国产游戏出海,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07、制定网络游戏分级制度,通过大数据曝光社会评价较差游戏
老生常谈的话题,来自民盟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的《关于提高网游行业监管效能打造健康网游产业的提案》。笔者记忆可能不够准确,但印象中影视作品分级相关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而游戏分级第一次提出至今至少也有十五年历史了。
本次民盟提案依然停留在立法呼吁,同样没进入细化的可行性分析和具体标准讨论,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三大主题:完善法规制度、明确主体责任和提升监管技术,下辖九条细则。
1.完善法规制度
一是进行专门立法。制定涵盖游戏发行前、运营中、后续影响等全过程的网络游戏基本法;二是推行准入门槛,制定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和游戏行业许可准入制度;三是建立处罚标准。
2.明确主体责任
首先,要厘清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与权限,避免多头管理带来效率低下与漏洞,并牵头建立网络游戏行业发展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发挥共同监管职责;其次,开展多元监督,下放监督权给专业第三方监督或评价机构,并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曝光社会评价较低的产品;最后,要加强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
3.提升监管技术
介绍可用的技术手段,比如建立游戏监控数据平台和身份识别模块等等,无涉立法、执法问题。











